哥雅与《哥雅》
·郭万仕·
最早知道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、浪漫派先躯——哥雅,不是因为他的画,倒是因为一本小说——《哥雅》。小说的作者叫里昂·孚希特万格,犹太人,二战前夕为躲避纳猝迫害而逃到美国,成了一位作家。《哥雅》成书于何时不得而知,但在国内出译本肯定是上世纪60年代初。因为所用纸张质量非常差,一看就知道是“困难时期”的产物。书应是家乡某中学图书馆的藏品,“文革”遭劫,流转多人之手,封面和后记都已残缺不全,传到我手时,才将它收好保存了起来,原因仅仅是因为哥雅的画好,孚氏的文笔好,堪称双绝!
小说一开始便介绍了哥雅所生活的时代和环境,写的很有趣:
在18世纪末期,西欧各地几乎都已经结束了中世纪的状态,但在三面临海,一面靠山的伊比利亚半岛上,中世纪却还在继续着……大贵族的举止随便了,平民的礼节却反而变的更加严格……堂·吉柯德退场了,变成了凡尔赛的文明绅士;人民接受了他的盾牌和又瘦又老的战马,桑乔·潘梓变成了富有英雄气概而又可笑的堂·吉柯德……
这部小说有一个副标题,叫作“一个画家的思想转变”,也就是讲哥雅思想转变过程的。从小说中知道(仅指小说),哥雅出身农民,性格顽皮倔强,没有正式进过美术学院,靠自学和天赋最后作到了国王查理四世的首席宫廷画师;受到了干预朝政的王后玛丽娅·路意莎的青睐;和王后的情夫、大权独揽的首相马努埃尔·哥多伊称兄道弟;并使大贵族阿尔巴第十三代女公爵堕入情网,成了他的情人……可谓踌躇满志,大红大紫。
但是,这一切并没有使哥雅自甘沉沦。当他看清王室、贵族、地主和教会醉生梦死,欺压人民的丑恶真相后,就毅然决然的拿出画笔为人民代言了,他不仅把国王一家画成“锦绣垃圾”,还冒着极大的危险创作了铜板组画《卡泼利乔斯》,即《狂想曲》,对西班牙当时的社会丑恶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揭露。《再累你也要驮着我》、《懒惰者》清楚不过的揭示了统治者压榨人民的寄生生活;《游街》则是对严励禁锢人民思想的宗教裁判所滥用酷刑的批判;《缅怀祖先》是对世袭贵族统治的嘲弄;《死而后已》则是对路意莎王后老卖风骚的讽刺,据说王后本人看了这幅画后,坐在镜子前对着自己的丑态放声嚎啕大哭……
哥雅的大胆举动,使他周围自以为激进的朋友也为之大吃一惊。为了保护他,即以这本画册的扉页画《理性梦幻所产生的妖怪》为话题,宣传说哥雅得了“狂想症”,但依然没有逃过宗教裁判所的调查和警告……
晚年的哥雅双耳失聪,他向国王告假,住在马德里效区的一所“聋子别墅”里,他在饭厅的墙壁上画了《撤旦吞食自已的孩子》,再一次表达了他对这个“人吃人”社会的愤怒。
小说至此就结束了,但卷首很清楚的标明这是《哥雅》的第一部。那么,还应该有第二部,或者更多部……但我注意寻找很多年,始终没有见到——或许压根就没有翻译进来。我推想:第一部如果定位为描写哥雅的民主思想,那么下一部应该主要表现哥雅的爱国思想,因为在他的晚年经历了拿破仑侵略军镇压西班牙起义者的血腥事件,创作了他那幅不朽名作《五月三日的枪杀》。在这里我介绍的是和《五月三日》有同等意义的铜板画《多么勇敢》!
抛开小说,我们再谈谈艺术家哥雅。他是位承前启后的画家。在思想观念上他承继了格列柯、委拉斯贵支等优秀画家的传统,将西班牙写实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,同时又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;在技法上,他中早期的绘画明显有着罗可可画风的残存,但到成熟阶段,就完全是哥雅式的了,他多变的黑色,影响了许多近、现代派画家;由于他出身农家,所以有许多民间、民俗内容进入他的画作,许多画题都以“玛哈”命名,如《裸体的玛哈》和《穿衣服的玛哈》(小说说它画的是阿尔巴女公爵)等。“玛哈”常常被翻译为“姑娘”,其实更准确的应该是“村姑”——她更具乡村的纯朴和野性。《打水姑娘》是哥雅晚年的作品,依旧漾溢着青春的气息,透射着画家对农家生活的热爱和眷恋。
我热爱哥雅!也喜欢小说《哥雅》!
多么勇敢
评论